随着加工的进行,工具电极和工件之间的电蚀产物增多,过多的电蚀产物如果来不及从极间排除、扩散出去,这不仅会使油液变脏、粘度变大,不利于带走电极与工件之间的电蚀产物,而且会改变间隙介质的成分,降低其绝缘强度,使工具和工件之间的二次放电次数增多,影响极间放电状态。使放电点集中在某一部位,破坏消电离过程,影响放电稳定性。这样,脉冲性火花放电将恶性循环转变为有害的稳定电弧放电状态,同时工作液局部高温分解后可能形成积碳现象,在该处聚集成焦粒,这都会烧伤工具电极和工件表面,使表面粗糙度值增大。另外,电蚀产物排出不充分还容易引起短路现象,降低加工速度,长时间的短路作用使电路中电流增大,影响脉冲电源的寿命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经常过滤及清洁工作液,加强过滤循环,要人工清理工作液中的积存炭黑和金属微粒。在加工过程中,为了强化电蚀产物的排出,还要进行适当的工作液循环。工作液循环方式可分为冲油式和抽油式两种形式。
1.适当的R,尽可能取大一些,可以大幅度减少加工时间。
2.基本上,摇动应该选用圆形,因为它在各个方向上都是一样的R值, 圆形摇动是最安全的方式。
3.选择方形摇动会在尖角和斜边部分引起过切,只适合在矩形类形状。
4.简单形状的二维摇动,使用圆形摇动,它的X-Y平面是圆形,但X-Z、Y-Z却是方形摇动,因此对于底部复杂形状也会产生过切。
5.基于圆形摇动是最安全的原理,使用三维球形摇动,在各个方向都是圆形摇动,故在3个尺寸都是安全的。
6.对于高精度要求的复杂型腔一定要选择三维球形摇动;而对于大多数放电加工,一般选择二维的圆形平动能够满足要求,较三维球形摇动容易获得好的光洁度与高效率。
冲油方式排屑能力强,能使电蚀产物完全从极间排出。但是,在排屑过程中,电蚀产物会通过已加工区,会引起工具和工件之间的“二次放电”,从而破坏加工表面,降低表面质量。采用抽油方式,电蚀产物从待加工表面排出,虽然不会影响已加工表面的质量。但是,排屑不充分,而且加工过程分解出的可燃气体容易积聚在抽油回路的死角处,引起“放炮”现象。这不仅会引起安全性隐患,而且也会加剧电极的损耗,使电极形成锥度,影响加工的精度。因此,通常选择冲油方式强化电蚀产物的排出。
冲油方式的选择,引起了另一个影响表面质量因素的研究。如何避免电蚀产物从已加工区排出时引起的二次放电问题,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。尤其是在微小孔电火花加工中,工具电极与工件之间放电间隙非常小,引起二次放电的概率非常大,即使加工过程中能得到很好的表面质量,在电蚀产物排出的过程中也会被破坏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日本学者在电极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绝缘层。这种介质在加工过程中气化,附着在已加工工件表面,使工具电极和加工表面都被绝缘介质覆盖,这样就不会由于“二次放电”对已加工表面再次加工,破坏其表面质量。在工件加工完后,对工件进行冲洗,就会去除附着在加工表面的绝缘介质。目前这种介质的成分尚且不清楚,还有待材料领域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。关于防止二次放电破坏已加工表面的方案的研究,也是保证加工表面质量的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,对其研究有重要的研究价值。 ......来源于互联网转载
上一条: 火花机需要涉及到的防火防护等知识